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进入“90后”时代,“90后”女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观念开放、自信独立等特征。但由于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90后”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也很容易成为被欺诈和侵害的对象。2014年8月9日,重庆邮电大学女大学生高渝因为“搭错车”与人争执而遇害;2014年8月12日南京大二女大学生高秋曦遭遇抢劫被杀害;2014年8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刘辉返校途中失联陷入传销窝点;2014年9月2日河南女大学生张琳琳返校途中因遭强奸未遂被杀害。近期内,多起有关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引发社会对“90后”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关注。
1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1 潜在危险识别能力较差
根据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在针对潜在危险的辨别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辨别隐蔽危险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①对常规危险的辨别能力较强;②对潜在危险的辨别能力较弱。常规危险主要是指显而易见的经常发生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危险状况。结合研究背景,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①乘坐非正规车辆;②区分正规企业;③结伴出行;④财不外露。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女大学生对以上各方面的辨别能力都较高。潜在危险是针对常规危险而言的,指的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或知觉的、并不常为公众关注的危险。与常规性危险分析一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①文质彬彬陌生异性求助;②陌生人“好意”相助;③网上填写真实信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当代女大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辨别能力不及常规性危险辨别能力,且存在较大的差距。结合当今女大学生心理特征,不难对此做出解释。由于女大学生尚处身心的发展期,思想相对单纯,人生阅历相对不足,而不少女大学生“看脸”、“外貌协会”这一心理,使得不少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对此稍加利用,不少女大学生便不自觉地落入圈套中。
1.2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经过多个案例的比较,可以得知女大学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有较多的欠缺。2014年8月9日发生的“重庆女大学生打错黑车遇害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在该事件中,双方由于车资的问题发生争执,女生坚持不肯让步而被害。由此,做合理外推,试想如果该女生在整个争执过程中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的体察对方的状态、停止争论,也不至于丧命。若女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身情绪进行控制,遇到危险也能够保持冷静,并适时地想出合理的对策,相应的遭遇危险得救的机率就会增大。目前“90后”女大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女,生活优越,因此极易形成“不愿受委屈、骄纵、难于体察他人情绪”的性格,更易以自我为中心。再者,长期身处平顺的环境,缺少挫折与磨练,也会造成她们一旦置身危险,便极易失去主心骨、茫然不知所措的反应。因此,纵观“90后”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现状,其在情绪管理能力上亟待提升。
1.3 自我认知不足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当前“90后”女大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自我认识不足,主要是过高估计。由于对日常不安全行为的辨别上存在误区,使得她们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时疏于自我保护,不能很好地控制局势降低安全风险。深入分析“90后”女大学生群体,不难看出,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并开始独立生活的“90后”女大学生思想开放、观念包容,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主决断能力,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由于缺乏一些基本的防范知识,社会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她们在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方面略显不足,不少“90后”女大学生不仅容易同情心泛滥,也容易轻信他人。这种现状一方面会导致其轻视潜在的危险甚至是有过相关教训的危险;另一方面,她们也因此缺乏学习相关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动力。因此,关注“90后”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现状,帮助她们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才能让她们更好地应对危害,健康成长。
2 对策与建议
2.1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的首要是提高学生对安全防范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从这个角度看,只有让“90后”女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才能自愿接受对她们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其次,是在社区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具有实际意义、富有教育性的社区环境文化,不仅能陶冶社区内居民的情操,还能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根据社区内外部安全环境及“90后”女大学生实际需要,结合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制定合理的安全文化培养计划,营造适合“90后”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尽最大努力发挥出社区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是增强“90后”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必然选择。
2.2 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
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高校需要加强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和机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切实学到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具体措施如下:①对安全教育知识应进行系统性的普及,而不是只讲授重点知识,以此来提高“90后”女大学生对潜在危险的识别能力。②安全教育课程的学习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安全教育课程的考试应分为“隐性”考试和“显性”两种。“显性”是针对安全教育上课的内容进行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隐性”是采取不事先通知的方式考试,如学校火灾报警器的突然响起等,并让部分老师参与记录学生的表现打分,以此来评判学生表现的优劣。③在方法上,可采取视频教学、模拟教学等较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并有所收获。
2.3 培养情绪管理和应变能力
在培养情绪管理和应变能力方面,本文是从三个主题提出建议:①大学生对情绪管理的内涵和意义认识模糊,对当前高校情绪管理的效果不很满意,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建立“学校、辅导员、大学生”三维立体的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模型,是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创新性思路。②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本身具有的不健康的情绪、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导致孩子的情绪问题。第一,情绪管理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意识。第二,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多和子女交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在精神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当子女出现心理困扰时,能及时察觉并加以指导,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③大学生自己应改变对情绪的认知。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辛格及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消极情绪就会改变,就会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 因而,分析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动因,有意识调整对诱因的认识,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3 结语
社会安全环境的复杂加大了女大学生的安全风险,增强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是减少社会安全问题的客观要求。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把握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当代女大学生存在着潜在危险的识别能力较差、情绪管理能力严重不足、自我认知不足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整合动员各方面资源,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基础安全设施,健全校园安全保卫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要不断提高女大学生面对危险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减小被侵害的机率。